阿里证实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研究 四股或再接再厉
(原标题:阿里证实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研究 巨头竞相布局)
阿里证实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研究 巨头竞相布局
近日有消息显示阿里团队正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已有车辆进行了常态化路测,并具备了在开放路段测试的能力。
据腾讯科技4月16日消息,今天阿里巴巴方面向《一线》表示,阿里巴巴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教授确实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的研究,并且进度很快。不过针对其他传闻,阿里巴巴表示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提供。
资料显示,阿里自动驾驶选取的技术路线为L4,即全自动驾驶,即行驶由机器主导,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不需要人干预。
近日阿里在汽车方面动作不断,此前阿里曾与上汽合资成立斑马网络,为车企提供智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斑马智行。同时阿里还对小鹏汽车进行大额投资。
中原内配:业绩符合预期 加快打造模块化供货模式中原内配 002448
研究机构:渤海证券 分析师:张冬明 撰写日期:2018-03-01
业绩实现较高增速,股权激励彰显信心。
1)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较高增速,主要原因分析如下:国内方面,一是公司作为国内商用车气缸套龙头,受益于商用车和工程机械市场阶段性复苏,二是主要子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尤其是安徽子公司乘用车业务发展持续向好,以及参股子公司吉凯恩业绩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三是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提效控本,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国外方面,北美市场稳步发展,同时收购的IncodelHoldingLLC自2017年二季度开始并表贡献利润。2)根据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草案,2017-2019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0%、40%和50%(或2017-2018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5%,2018-2019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45%),显示出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全球气缸套龙头,加快打造模块化供货模式。
公司作为全球气缸套龙头,全球市占率达10%以上,为加快打造以“气缸套、轴瓦、活塞环、活塞、活塞销”等发动机摩擦副关键零部件为主导产业的模块化供货模式,前期公司投资3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内凯思,并获得德国KS(全球领先商用车活塞制造商)技术和商标授权,有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布局汽车电子和智能驾驶等领域,战略转型加速推进。
外延方面,公司不断加快在汽车电子、智能驾驶等方面的布局,加快推进战略转型:一是公司拟与华元恒道等投资设立“中原内配(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涉及汽车电子零配件、汽车电控系统等;二是通过参股灵动飞扬布局ADAS产业,并推动灵动飞扬由后装向前装市场发展;三是与大河智信合资成立中原智信,有利于提升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地位;四是参股深圳协和聚坤加快孵化军工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可并购标的。
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气缸套龙头企业,主业稳健扎实,同时股权激励计划彰显未来发展信心。我们预计2017-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7/17.33/19.43亿元,同比增长29/14/12%,实现归母净利润2.98/3.54/3.96亿元,同比增长39/19/12%,对应EPS分别为0.49/0.58/0.65元/股,维持“增持”评级不变。
四维图新:发布股权激励草案 自动驾驶业务成长可期四维图新 002405
研究机构:安信证券 分析师:胡又文,凌晨 撰写日期:2018-03-21
事件:公司3月18号晚间发布2018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391名激励对象授予3,100万股,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2.42%,授予价格为12.15元/股。
点评:
大范围股权激励助力公司未来发展。公司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力度大和覆盖范围广,391名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人员、核心业务骨干。面对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大趋势,公司正在加速布局车联网、自动驾驶、芯片等创新业务,此次激励机制的“质变”有望进一步加速公司创新战略的发展。
“芯片+算法+软件+地图”全面布局,致力于打造智能驾驶汽车的大脑。公司2017年成功整合杰发科技,圆满完成“芯片+算法+软件+地图”的业务战略布局落地,实现汽车电子芯片资源的整合,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数据云、内容服务、车载语音、手机互联、导航软件、地图数据的车联网全产业链布局。在巩固传统前装导航业务的基础上,公司明确提出要实现“智能汽车大脑”的战略愿景。公司规划未来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高品质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为车厂及行业客户提供包括以高精度地图、车载智能芯片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
深度绑定车企/出行服务企业,高精度地图业务具备核心竞争优势。高精度地图想要发挥更大的功用,动态图层数据的实时更新是关键,而动态图层最重要的数据源来自于车企/出行服务企业。根据新智驾介绍,公司目前已经深度绑定滴滴、上汽、奥迪、宝马、奔驰在内的德系三车厂,未来这些产业合作伙伴有望与公司共享相关的数据。我们认为,公司深度绑定车企/出行服务企业,在高精度地图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投资建议: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了“芯片+算法+软件+地图”的完整战略布局,前景可期。预计2017-2018年EPS分别为0.21元和0.31元,“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30元。
欧菲科技:拥抱光学大时代 打造光学大平台欧菲科技 002456
研究机构:西南证券 分析师:王国勋 撰写日期:2018-04-08
推荐逻辑: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销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消费电子领域的产业机遇已由增量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以双摄像头和3D sensing为代表的光学领域创新是消费电子领域最好的行业之一。欧菲科技凭借其强大的执行力和光学大平台布局,光学业务收入规模占比快速提升,2017年占比达到约50%,未来2-3年将持续受益光学革 命红利,成为公司业绩高增长核心驱动力。
光学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双摄加速渗透,3DSensing打开行业成长天花板。基于以下四个方面,我们看好光学行业成为未来消费电子领域最好的行业之一:1)光学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双摄是未来智能手机标配,预计2020年双摄市场规模将达1012亿元;3D Sensing打开行业成长天花板,预计全球智能手机3D Sensing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约104亿美元;2)摄像头模组厂商国产转移趋势明显,产业链各细分行业逐渐向龙头集中,平台型企业率先受益;3)光学行业尤其是光学镜头行业相比消费电子其他行业具备较高的ROE水平;4) 高技术与资金壁垒构筑光学行业护城河,大型厂商受益。
尽享光学行业红利,三大战略保证公司光学业务持续高增长。基于以下三个方面,我们认为光学业务是公司未来收入增长与盈利提升主要驱动力:1)产品结构升级,从单摄到双摄到3D Sensing,公司双摄产能和良率居国内前列,2018 年有望迎来业绩爆发,在3D Sensing 领域已与以色列Mantis Vision 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向上游光学镜头等高毛利领域延伸;3)收购索尼华南厂,切入国际大客户前置摄像头产业链,协同效应有望带动公司2018 年切入大客户后置摄像头与3D Sensing 产业链。
传统业务亮点十足,汽车电子蓄势待发。1)OLED渗透加速,外挂式触控薄膜重回主流,公司自2013年以来一直保持薄膜式触摸屏出货量全球第一,触摸屏业务有望重回高增长;2)指纹识别方面,屏下指纹识别是趋势,公司将重点布局光学式和超声波指纹识别,通过与先进算法公司合作具有深厚技术储备;3) 汽车电子新蓝海,公司布局智能汽车打造“双轮驱动”新引擎,通过外延并购在HMI、ADAS、车身电子等方面实现硬件量产出货,即将迎来爆发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18-2019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8 亿元和31.6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3.8%。公司作为消费电子龙头成长空间巨大。给予公司2018 年35 倍PE,对应股价29.4 元,维持“买入”评级。
中海达:全年利润大幅增加 自研高精度板卡带动毛利率回升中海达 300177
研究机构:信达证券 分析师:边铁城 撰写日期:2018-03-01
事件:近日,中海达发布2017年业绩快报,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长31.38%;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656.6万元,同比增长252.52%。基本每股收益0.1524元,同比增长252.78%。
点评:
毛利率回升,全年利润大增。公司2017全年业绩实现高增长,实现营收与我们此前预测相当,归母净利润超出预期。业绩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主营产品测绘装备的收入增长较快,增长幅度超多30%;2)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板卡市场投入量增加,同时公司正逐渐从此前价格战中走出,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3)新收购公司西安灵境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9月份开始合并报表,灵境科技2017年承诺净利润为3600万元,合并利润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4)2016年由于研发投入增加、人工费用增加、公司处于恢复期等因素导致2016年归母净利润基数较低。
北斗三号卫星密集发射,下游应用迎来机遇。从去年年底开始,北斗三号卫星组网拉开序幕。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已经完成了3次“一箭双星”发射任务,累计6颗北斗三号卫星顺利入轨。2018年将是北斗三号卫星的密集发射期,到2018年年底预计完成18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并率先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全覆盖,加快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智能汽车将成为北斗应用的重要方向。我们认为,随着北斗三号系统的逐步成型,基于北斗的下游 行业应用将迎来发展机遇。中海达作为国内卫星定位导航业的龙头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于行业发展。
盈利预测及评级:我们预计2017~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0.06、12.47、14.8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67、0.86、1.09亿元,按最新股本4.47亿股计算每股收益分别为0.15、0.19、0.24元,最新股价对应PE分别为67、52、41倍,维持“增持”评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