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刻网

首页 > 财经 > 市场精华

独角兽企业迎IPO 详解小米招股说明书:营收超千亿

来源:互联网

千呼万唤始出来!昨日(5月3日)早间,超级科技独角兽小米集团(以下简称小米)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从2010年创业到如今,小米的商业模式、业务构成等核心数据鲜有向外界透露。而随着招股说明书的亮相,外界终于能详细了解这家主营手机业务的科技独角兽。

2017年小米营收达到人民币1146亿元,创业仅7年的小米终于跨进“年度千亿营收俱乐部”。凭借率先切入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浪潮,小米手机一鸣惊人,并且成为小米的核心业务。不过之后,小米手机出货量迎来疲态,而在2017年又重新走上复苏道路。然而与此相比,小米手机海外业务可谓蒸蒸日上,手机收入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7年,小米收入跨入千亿元的关键年份,主要源于小米手机业务在海外的爆发。

千亿突破靠海外市场

从财务上面来看,小米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668亿元、684亿元、11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亏损76.27亿元、4.92亿元、亏损438.89亿元;经营利润分别为13.72亿元、37.85亿元及122.15亿元。

从营收结构上来,智能手机业务占据小米业务的绝大部分。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智能手机部分分别贡献总收入的80.4%、71.3%及70.3%。除此之外,小米还有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和其他业务。目前,雷军将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视为小米商业模式的“铁人三项”。

不过从创立以来,小米手机一直是小米的核心业务。在2016年,小米遭遇“滑铁卢”,智能手机分部收入同比下降9.2%。小米手机当年没有完成业绩目标,销量下滑至4150万台。值得一提的是,彼时,小米手机在单季出货量排名中曾一度被归为“其他”,未在榜单中出现。在2017年,小米手机业务有所复苏,根据IDC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的市场排名第四。

对于小米手机显出的疲态,小米董事长雷军曾公开表示:“我们必须放慢脚步、认真补课,而且早补要比晚补好,文火慢补要比急火猛药好。”

2017年,小米总收入由2016年的684亿元增加至1146亿元,同比增长67.5%,这其中主要源于小米手机业务在海外的爆发。特别是在印度市场,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小米手机出货量超越三星,成为该地区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

数据显示,小米海外收入由2016年的91亿元大幅增加至2017年的321亿元,同比增长250.4%,中国大陆收入由2016年的593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825亿元,同比增长39.2%。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方格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在国内市场份额上,小米手机的销量并无太大变化,其还是在乐视手机退出市场,魅族销量下滑的基础上,才保持住的销量。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小米开始逐渐把目光对准海外市场,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进行布局。

小米手机不贪高毛利

主打性价比,远低于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是小米产品能够迅速攫取市场份额的“法宝”。但这也同时造成了小米产品整体性的“低端化”。小米在招股书中更是直言,在印度市场,“红米Note 5Pro”的定价大幅度低于同类产品。

2017年,小米售出约9140万部智能手机,而2016年售出约5540万部,2015年售出约6650万部。2017年,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为每部人民币881.3元,2016年为每部人民币879.9元,2015年为每部人民币807.2元,上涨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上涨造成。

GFK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的平均售价达到了374美元,也就是人民币在2400元左右。另外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2017年第三季度,每部苹果手机平均利润151美元,约合人民币987元。小米手机的平均利润约合人民币13元,低于OPPO的91元、华为的98元。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红米系列手机的推出将小米品牌推向了低端化,小米去年拓展线下畅销的产品仍然是红米系列。尽管小米的高端手机MIX2获得了一定的赞誉,但小米在产品线的梳理上、高端品牌的建设上仍需时间。

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利润增长仍倚重硬件业务

尽管雷军在招股说明书中强调:“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雷军在选择低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的同时,给小米规划了一条通往互联网企业的路径——提供高毛利率的互联网服务。

然而目前,小米仍倚重硬件业务,其2017年智能手机及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收合计占总比超过90%,两部分业务毛利占总比近六成。近三年来,其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对整体毛利贡献逐年走低,从76.99%降至39.33%。

一方面生态链互联网业务、生态链企业盈利占比贡献尚小情况下,另一方面全球手机市场饱和。这不禁让人疑问,小米未来的天花板有多高?

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占比低

小米招股书披露,公司2017年亏损438.89亿元。而这一幕在美图公司港股上市时也曾出现过,原因在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小米相关人士回应称,互联网公司通常会有多轮融资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种优先股会体现为“对股东的负债”,这笔所谓“负债”数字在上市那一刻便会消失,不是真实发生的亏损,也不会对公司实际经营产生影响。

经营利润超过百亿的小米盈利能力如何?按照雷军在公开信中所描述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小米以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在7年内突破千亿收入。雷军同时强调,小米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

小米强调的“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在招股书中没有直接财务指标体现,但小米2017年综合(包括智能手机、互联网服务与智能硬件)利润率为4.7%,硬件毛利率为8.7%,均为三年来最高值。

目前小米的利润增长仍倚重硬件业务。其2017年智能手机及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收合计占总比超过90%,互联网服务仅占总收入8.6%,而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在2015年和2016年营收占总比分别为4.9%和9.6%,虽然互联网服务业务的收入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同比增长101.8%和51.4%,但在对总营收的贡献比例上尚未体现出突破性增长。

另外,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占总毛利比例三年来逐年走低。根据招股书所列数据计算,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占总比约39.33%,2015年和2016年毛利占总比分别为76.99%和58.05%。这意味着,小米在做大整个毛利规模的同时,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贡献能力并未同步提升。招股书显示,其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率近三年(2015~2017年)依次为64.2%、64.4%、60.2%。

“互联网服务收入的增长最终取决于用户群规模及用户参与度与支出水平。”小米在招股书中介绍,互联网服务收入来自广告及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包括线上游戏),广告服务贡献略高于增值服务,2015年至2017年依次占比56.2%、58.7%、56.7%。

另一方面,小米的销售及推广开支逐年走高,2015年至2017年依次为19.13亿元、30.22亿元、52.32亿元,小米对此解释称随着小米之家网络迅速扩张,小米致力于品牌、产品及服务推广的销售及推广团队有所扩展,在中国大陆及全球其他地区的推广活动也有所增加。

首次披露与生态链企业关系

对于募集资金的用途,小米在招股书中表示,募集资金中30%用于研发及开发核心产品,30%用于投资扩大及加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和移动互联网服务等生态链,30%用于全球扩展,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2013年,小米启动了生态链计划,定下了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布局以智能硬件、家电产品为代表的物联网,试图寻求手机业务之外增长的另一极。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共投资或孵化超过210家公司,其中90多家专注于发展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生态系统公司。

生态链投资标的方面,小米表示选择少数股权投资。具体来看,多在早期孵化、产品设计及研发支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扶持。小米通过自我品牌、资本、供应链、产品设计和管理专业经验以及高效的线上线下零售网络对生态链企业提供帮助。

艾瑞咨询基于2017年出货量的统计显示,全球第一的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和电动代步车公司及中国大陆第一的智能穿戴设备公司均是小米生态链企业。这些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大多以“某米”命名,其中以紫米、智米、华米、云米等为代表。

小米在招股书中表示,对生态链企业的投资主要通过天津金星投资有限公司、天津金米投资合伙企业进行,大多数投资金额低于人民币2000万。而上述投资不会与财务报表综合入账,亦不属本集团一部分。综上来看,小米主要以财务投资为主。

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小米的已变现投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34亿元、人民币0.30亿元及人民币2.83亿元。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长期投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28亿元、人民币27亿元及人民币64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生态链企业亦是小米相关硬件产品供货商,允许小米60至90天的账期。生态链企业产品在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中也有体现,与生态链企业进行收益分成。不过小米该业务营收中占大头的小米电视、路由器、小米电脑等均为小米自身研发。数据显示,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由2016年的人民币124亿元增加88.9%至2017年的人民币235亿元,2017年小米该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20.5%。

相关阅读

Copyright© 中国时刻网